一些少数民族把死亡和葬礼视为一件喜事,而不是婚姻红火的喜事,并把葬礼称为“白事”,以掩盖失去亲人的心理悲伤。 也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生死客观规律的无奈认识。 许多民族的养尸习俗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具体体现。

明初,滇西傣族父母去世后,不再使用僧人。 而是由妇女在尸体前祈祷,请亲戚邻居带酒和礼物到殡仪馆,并聚集数百名年轻人长时间唱歌跳舞,这被称为娱乐尸体。 文献资料显示,彝族、苗族、怒族、傈僳族、独龙族等民族都有养尸的习俗,并且这一习俗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。

在传统社会中,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灵魂不朽和祖先崇拜的观念。 他们相信人死后,灵魂依然存在,生前喜酒、喜酒、甚至酗酒的亲人死后仍会如生前一样。 ,让他在黄泉路畅饮美酒。 可见,很多民族堪称幸福之酒、悲伤之酒、生之酒、死之酒,在通往冥界的道路上也承载着美酒。

以歌舞形式进行的丧尸娱乐活动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仍然存在。 云南澜沧拉祜族入殓期间,青年男女聚集在死者家里,为死者跳起祭祖舞蹈、唱起魂曲; 红河流域的哈尼族为年老去世的老人举行莫头佐葬礼,规模宏大,气氛热烈。 彝族老人去世后,门外要挂铜鼓,鼓上方挂簸箕。 里面要放八碗酒。 特选的四名男子和四名女子,每人拿着两条手帕,随着鼓声跳舞,直到葬礼结束。 鼓声停止了跳舞。

梦到都是血的死人_做梦死了很多人都是血_梦见人死了酒了很多血

彝族的一个支系白彝族,彝族长辈去世后,会在院内搭建殡葬棚,种上杉木、谷子等树木。 丧事前的祭品除了蔬菜、大米等物品外,还必须包括一碗酒、一碗酒。 一瓶酒。 送葬者通常按照宗族或家族组织成群,携带酒和其他礼物。 孝子必须出去跪拜。 哀悼者必须在灵柩前三叩头,烧香,敬一碗酒给死者。 他们还必须在死者的子女和孙儿媳面前倒一杯酒,以表达对支持和照顾死者的子孙的尊重。 儿媳妇能喝就喝吧。 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酒祭奠死者。 这一习俗体现了白彝族对妇女的尊重和对妇女劳动的认可。 颇具特色的是,后人组成队伍前往葬礼吊唁。 除了驮酒财物外,还有一支浩浩荡荡的狮队,配备锣、钹、鼓、角、锁、剑、长棍。 送葬队伍的领头者,原来是一个戴着微笑婴儿面具的人,后面紧跟着两个装扮成狮子的人,一路打打闹闹,不明真相的人难掩悲伤。 。 祭祀结束后的深夜,家族的舞狮团开始表演悼念活动。 一时间锣鼓齐鸣,号角吹响,请狮子,妇女们围拢过来唱歌娱乐。 这实在是一种极端的尸娱方式。